同城58网 教育 放开后送孩子上学风险大吗?要不要先避一避再说?德国的经验来了…

放开后送孩子上学风险大吗?要不要先避一避再说?德国的经验来了…

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,“送”和“不送”没有标准答案,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健康情况、是否会接触有基础病的老人、家庭的风险偏好等等决定。作者:黛西。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天赋一饼”(ID:tf1bing)。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,请记得要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哦!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一、返校返园,新的割裂最近无论写什么,留言板里都是大量关于新冠的讨论。真是应了那个段子:折腾了三年,疫情终于来了。现在,“清零派”和“放开派”不再互骂了,但家长们出现了新的割裂:要不要送孩子去学校。在有些城市,这已经不是可选项了。但躲得过今年也躲不过明年。如果疫情继续,这依旧是每个家庭要面临的问题。我在朋友圈做了个调查,“一开就送”和“打死不送”几乎对半开,还有很多人问我怎么看。巧的是,我最近在德国新闻上听到了德国联邦卫生部长的“马后炮”。他说,根据今天的知识,不得不承认,在新冠流行开始时,关闭幼儿园是没有必要的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,不应该因为这个病毒,让幼儿园孩子失学在家。他所谓的“今天的知识”,就是德国罗伯特科赫长达两年半的关于“新冠在儿童中传播”的研究。当然了,卫生部长说这话,是在回顾过去三年的统计数据后,得出的“后见之名”。换句话说,2020年的人们并不能坐“时光机”到2022年来看看,当时人们对这个病毒不够了解,无从知道它对儿童的威胁有多大。在不确定的情况下,德国人选择保守防疫,所以我们也经历了反复的lockdown,学校停课,幼儿园关门。国内放开后,很多德国知名病毒专家认为,中国将重复其他国家在过去两年中经历的一切。这听上去是个坏消息,但其实取决于怎么解读,它也可以是个好消息。看看德国放开后的“昨天”,就差不多看到了中国放开后的“明天”,也就是说,对中国来说就像坐上了“时光机”,很多问题都有了可以参考的答案。比如德国卫生部长打的那个马后炮,对德国来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“后见之明”。但是,对刚刚放开的中国来说,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参考的“先见之明”。“送”或“不送”,大多父母都是基于对病毒的主观感受和对疫情现状的直觉作判断。直觉和事实之间,存在很大差异。那么从事实上看,返园返校到底会增加多大的风险?一直让孩子居家到底有多么“安全”?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法回答。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,看看德国的幼儿园和学校都经历了什么。二、幼儿园学校会有很多孩子感染吗?先说结论,会的。别紧张,继续往下看。根据罗伯特科赫的统计:在野生毒株(早期新冠)和阿尔法毒株时代,儿童对这场大流行的“参与度”相对低。但是,随着奥密克戎的到来,德国0-5岁孩子的感染比例,从5%(2021年10月)迅速增加到40%(2022年3月),并一直保持高水平到今年4月初。大孩子的阳性比例更高,6-10岁为54%,11-14岁为55%。幼儿园和学校果然是世界中央病毒库。既然这么多孩子感染,为什么德国卫生部长还说“关闭幼儿园是没必要”的?因为,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。关闭幼儿园,确实可以避免幼儿园里的传播,但是孩子们因此也失去了很多东西。很多人觉得,幼儿园本来就学不了太多东西啊,不上无所谓,不去也罢,待家里安全。这种想法是不够全面的。对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来说,“学东西”不是重点,和同龄孩子的社交才是关键,是刚需。社交缺位会给孩子的情感,语言,大运动,心理带来方方面面的“次生伤害”,这个已经有很多研究可以佐证。另外,孩子砸在手里,严重影响了家长的福祉,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,鸡飞狗跳,影响亲子关系。从整体上考量,这些代价不值得。当然了,得出“不值得”结论的大前提是,我们在今天知道了,新冠病毒对儿童下手很轻。根据罗伯特科赫公布的数据:在“圣诞礼物”奥密克戎到来后,0-5岁幼儿园孩子的住院率为1.6%。(考虑上之前“更毒”的毒株,比例为2.3%)0-5岁幼儿的死亡率是0.003%,统计学意义上指,每10万儿童中有3人因新冠死亡。三、返校风险高吗?待家里更安全吗?如果只看儿童的感染比例,这时候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学校,简直就是在把娃往病毒窝儿里推。但不要忘了一个事实:孩子不在幼儿园学校感染,不代表ta不会感染。就像现在的情况,北京的幼儿园学校关了,但仍然有大量孩子感染。道理很简单,天天进出写字楼的父母很容易感染,出去买菜的阿姨和老人也会带回来病毒。总不可能让一家人全都不出门,全都待家里躲病毒吧?罗伯特科赫公布了一对很有意思的数据:在幼儿园里,平均有9.6%的接触者(包括儿童和成年人)会被感染。也就是说,一个班里30个孩子,一个孩子测出了阳性,他平均“只能”传染3个人。而在家庭中,这个传染比例高达53.3%。相信这两个比例都远远低于大家的直观感受。根据咱们的“身边统计学”,家里一个人感染了,除了会留一个出去买菜的人,其他人基本上都得中招,怎么会只有53%呢?像在德国幼儿园里,感觉几乎每个孩子都感染过了了,有的孩子都重阳了,怎么可能仅仅是“一传三”呢?一是因为,测试的灵敏度不是100%,还不包含一些无症状没测的人,实际上两个比例可能都会更高。二是因为,“直观感受”会骗人。同一个班里的孩子都阳过了,但他们接触到的感染源并不是单一的。有人是被父母传染,有人是在游乐场被传染,有人是在生日聚会上被传染,即便是在幼儿园被传染的,也不会是“凭一己之力传染全班”,而是在好几轮中逐渐“清阴”的。病毒在幼儿园里的传播率,并不像人们主观感受的那么高,起码不如家庭内部那么凶猛。也就是说,躲来躲去,可能躲在了真正的“高风险区”里。四、要不要先避避风头再送?如果你想先“避避风头再送”,当然没有人有权利说不行,这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。但是,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——“风头”一直都在。德国在今年2-3月开始实施“三步放开”后,迎来了3-4月的感染高峰。直到今天,9个月过去了,仍然保持着每天几万的新增。12月13日(德国当地时间)新增4.8万人当人们说“避避风头”,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是“风头很快会过去”。但事实上,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个前提成立。如果你选择等,那么一定要给等待加个清晰的阈值,说人话就是,知道自己要“等到什么时候”。不恰当地比喻,就像投资要设一个止损点,否则很容易一直被情绪绑架着做决策。我身边就有朋友为了避风头,从2020年开始就没送孩子去幼儿园,一直观望,一直“再看看”,结果发现“风头”根本过不去,避了两年多还在。很多人想避开第一波,因为不希望在高峰期扎堆感染。这个考量似乎无懈可击,不过我有个灵魂拷问:你怎么知道现在是“高峰期”?有人说,突然放开,朋友圈一下子那么晒两道杠的,当然是高峰期啊!现在这个“高峰期”,是相对过去三年管控时候说的。春运之后呢?寒假开学之后呢?当人们开始报复性度假呢?当大城市地铁里的白领渐渐多起来了呢?团队小伙伴拍的空荡荡的北京地铁放开一年后回头看,现在到底是“高峰期”还是“平缓上升期”,谁都说不准。另外,担心扎堆感染,主要是担心医疗资源挤兑,看不上病。但是,医疗资源挤兑是重症患者面临的风险,轻症根本没必要动用医疗资源,在家自愈就行了。也就是说,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儿童来说,感染了也几乎不会“参与”到医疗挤兑中去。当然了,如果觉得孩子发烧必须去医院看病,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... ...五、别靠直觉做决定我在罗伯特科赫公布的数据中,看到了一个非常“反直觉”的现象:德国每10万人中因新冠住院的人数,并没有随着放开时间越来越低,而是反复迎来小高峰。小高峰A在今年3-4月,很好理解,德国“三步松绑”后迎来大量感染,住院人数激增。小高峰B在7-8月,勉强理解,可能是很多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,谨慎了两年半,终于开始在夏天报复性度假,回来后感染了。最高峰C在今年10月底,十分费解,只能猜测是因为疫苗接种间隔时间长了,防重症的效果减弱了。现在,我把这三个高峰标记在感染人数的走势图上。感染人数的三个小高峰:A>B>C;住院人数的三个小高峰:A=B<C。新增感染的人数,和新增住院的人数(一定程度反映医疗系统的负担),并不完全成正比。是的,直觉和事实之间,经常存在巨大的鸿沟。充分利用好“时光机优势”,做出尽量不后悔的决定,而不是被“感觉”牵着走。六、写在后面写了这么多,不知道你看完以后心里更有底了,还是更没底了。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,“送”和“不送”没有标准答案,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健康情况、是否会接触有基础病的老人、家庭的风险偏好等等决定。无论我怎么说,都只能佐证你本身的想法,或者让你在心里骂我傻子。成年人只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。就像你不能说服一个广东人喝汤没营养,也不能说服一个东北孩子别买黄桃罐头。相互说服,不如彼此祝福。在不确定的世界中,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来维持内心的秩序,也是一种胜利。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火热销售中学点教育科学,做懂教育的父母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【蓝橡树家长圈】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!和数万家长一起,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;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;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

病毒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风险,中国,后送,比例,儿童,孩子,德国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孩子,新冠,德国

同城58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、全面的关于病毒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风险,中国,后送,比例,儿童,孩子,德国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孩子,新冠,德国内容,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病毒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风险,中国,后送,比例,儿童,孩子,德国,罗伯特科赫,幼儿园,孩子,新冠,德国的热门信息。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、搜狗百科、微博热搜、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。